欢迎访问: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
当前位置:沃派博客-沃派网 > IT文章 > 正文

民营火箭,难上九霄

04-07 IT文章

民营火箭,难上九霄

民营火箭,难上九霄

撰文 /   孙静

编辑 /   赵艳秋

01

失利后的掌声

3月27日晚7点,蓝箭创始人张昌武正在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做演讲,题目是《中国民营火箭的商业化》。

 

这是APEC中国青委会发起的知识讲座“青讲”的第一站,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、原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志坚也是主讲人之一。

 

演讲环节还没结束,一则突发消息先在听众间扩散开来:刚刚,另一家民营航天企业零壹空间的入轨火箭发射任务宣告失败——在完成一级分离后,这枚火箭迅速失控,并在酒泉上空涂划出奇怪的痕迹。


民营火箭,难上九霄


就像试卷上出现那个红色的×,那一道令人不安的痕迹,几乎等于当场宣告:民营航天企业挑战入轨发射再次失利。

 

台上的张昌武对这一幕并不陌生。去年10月,作为国内首个发射入轨卫星的民营公司,蓝箭航天也在酒泉折戟。红白双色的“朱雀一号”在升空300多秒后出现异常,其搭载的央视综艺节目《加油!向未来》的定制卫星未能飞向“未来”。

 

如果说2018年让民营火箭卯足劲儿竞争的,还是谁能率先完成亚轨道发射(注: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),到了2019年,技术竞争的焦点已经变成谁能第一个发射入轨运载火箭。这是证明火箭运载能力以及商业价值的第一纸通行证。  

 

“其实蛮遗憾的。这样的探索,即使他们(零壹空间)今天出现了一些失利,我们也应该为他们鼓个掌。”有嘉宾在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报告厅现场发出倡议。

 

航天探索从来不是一帆风顺。中国四大发射基地酒泉、太原、西昌、文昌,都见证过眼泪。早年发射任务与国家荣辱绑定,牵动着国人神经。出现重大失利后,研发人员通常要承受巨大压力,有人甚至“一夜白头”;民营航天起步后,人们看待成败则更为理性。 


民营火箭,难上九霄


毕竟传奇如太空探索公司SpaceX,也是一路摔到封神。2006年“猎鹰一号”首次发射失利后,创始人埃隆·马斯克曾在事故分析报告里写下,“那些成功发射火箭的公司,可能也是一路捡着残骸挺过来的。”当时他还不知道,SpaceX接下来真的还要再捡两次“残骸”。

 

比照国内外商业航天历程,前期失利未必是坏事,这是中国民营航天探索太空商业的必经之路。更难的挑战也许还在后头。

02

大商业太空时代

   


说起民营商业太空之路,人们马上会联想起美国两家最著名民营航天企业的老板——SpaceX的CEO埃隆·马斯克和Blue Origin(蓝色起源)创始人杰夫·贝索斯。无独有偶,这两人少年时都有一个太空梦。


民营火箭,难上九霄



其实中国航天迷出现得更早。约500年前,明代炼丹爱好者陶成道坐上一把捆绑着47支“火箭”的蛇形座椅,然后双手各举起一只巨大的风筝,命令仆人点火。遗憾的是,随着燃料半空爆炸,这次升空探索被当成疯人之举。

 

几百年后,一名美国火箭专家为陶成道“正名”:这就是试图利用火箭作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啊。


火箭发射,本质上属于物流运输行业,只不过其送货地址是太空,承运物品如人造卫星、载人飞船、空间站、空间探测器等。

 

人类太空商业的真正突破出现在美苏太空争霸中,“阿波罗”登月项目结束后,这些现成的大推力火箭开始发射商业公司的“货物”。人类第一次开启太空商业时代。

但在1986年,美国“挑战者号”爆炸解体,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。压力之下,美国宣布暂时退出商业发射市场。军工企业波音、洛克希德-马丁等一下无力消化积累的订单,国际商用发射客户们只能无限期等待,就差实行“摇号”发射。

 

很快,几支“国家队”盯上这块肥肉:欧洲航天局下属的阿丽亚娜航天公司、中国长征公司(现名)以及俄罗斯航天集团。在2013年SpaceX“猎鹰9号”横空出世以前,这三家拿走了国际商用发射市场的大多数份额。后面的分食者,还有日本、印度和以色列。

 
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沃派博客-沃派网 编辑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www.bdice.cn/html/5001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