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生活没了激情,如何才能让自己坚持下去?
编者按:目标很容易设定,但执行起来却没那么简单。每当新年到来的时候,很多人都在给自己立下flag,要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完成若干事情。然而,事实上很多人却并没有真正地落实这些目标。没有动机,很多人就选择拖延,而拖延往往导致更多的焦虑,以此恶性循环下去,最后只是更多的焦虑和更多的自责。Jotforum公司创始人Aytekin Tank认为,做事情先不要考虑动机,重要的是先朝着目标迈出第一步,做着做着,动机自然就出现了。这篇翻译自Aytekin原创的题为How to make yourself work when you don’t have any motivation的文章,希望对你有所启发。
坚持到底。
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,让美国演员杰瑞·宋飞(Jerry Seinfeld)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著名单人脱口秀喜剧演员之一。
这个意念,让宋飞保持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,每天都能写出新的段子。
在他的房间里,墙上贴有一个日历。每天完成既定日程后,他都会在相应日期方框中画上一个叉。当单个的叉连在一起形成一连串的叉过后,他的动机就更加强劲了。
图片来源:Pexels.com
当有个年轻人向宋飞提问,并问其成功的秘诀后,宋飞说:
当你看到很多的叉连成一串的时候,特别是在坚持几周过后,你的内心肯定是非常高兴的,并且觉得非常有成就感。接下来你要做的,就是坚持到底,用更多的叉把它们连在一起。
通过坚持运用这个方法,宋飞最后一举成名。这算得上是一个完美案例,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事实,即在成功的初期阶段,并不存在多么特别的动机。
就像滚雪球一样,有时候,动机也是在你开始做某事后才慢慢出现的。
老实说,我并不是一个具有高动机的人。我也不是早起的鸟儿,我不喜欢健身,我也做不到每周读两本书。但不知怎么地,我仍然成功地创建并经营起了JotForm公司,并在过去12年中,不断地拓展形成了一个拥有420万用户的网络群体。
做事,并不总是靠动机和激情。即便有时候没有动机,没有目标,我们也能成就伟业。
拖延,是恶性循环的起点
对于某些事情,越是回避,我们越会焦虑,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置之不理。最终,通过这种恶性循环,我们只会变得更加焦虑。
要彻底阻止这种恶性循环,我们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选择回避。而通常情况下,原因都与预防或者提升有关。
所谓预防,即是为了防止损失,我们会选择刻意回避某事。比如,当你要准备明天开会的PPT时,你会害怕你的PPT做得不好,你会害怕在同事面前丢面子。所以,你在准备PPT这件事情上就开始刻意拖延。
所谓提升,即当我们有一个可以让我们改变现状的机会时,我们总是缺乏立即行动的动机。比如,你参加了长跑俱乐部,俱乐部成员每天早上6点会集合训练。然而,每次战胜你的,却是闹钟的“稍后提醒”功能。
无论是预防还是提升方面,起关键作用的,都还是情感因素。
图片来源:Pexels.com
最棘手的部分,就是内心的“想要”情感。《纽约杂志》记者梅丽莎·达尔(Melissa Dahl)在一篇发表于2016年的专栏文章中曾说:
你并不需要为了真正完成某事而想要去完成这件事。
这一点非常关键。道理就这么简单,但往往运用起来却并不简单。
同样地,如果你觉得某件事无聊,或者让你不愉快,那你应该把这些情绪抛到一边,并提前想好自己到底什么时候、在哪里再去做这件事。
比如说,每天早上7点钟,你都是在健身房,也没有任何情绪。你不再是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,心中纠结着健身的各种利弊。尽量让自己避免决策疲劳,并按之前制定的日程来执行。
行动最重要,有没有动机以后再说
就像我坚持清晨写日志的习惯,经常保持这种行为坚持下去,自然而然就有了动力。一旦开始,哪怕开始时并不会引人注目,这种势头肯定会让我们进一步成长的。
这种为了追求某个目标而形成的持续性势头,可以产生一种复合效应。从本质上来讲,这种持续性稳步增长的改变,从长时间范围来看,可以产生根本性的改变。
巴菲特的净资产在32岁到44岁之间增长了1257%,但这还不足以为奇。真正让人惊讶的是,在他44岁到56岁之间,其净资产增长了7268%。
这种稳扎稳打地做法,让巴菲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链,并且从未停止增长的步伐。
一定要坚持到底
动量的影响力,可以用“生产力物理学”来解释。生产力物理学,可以理解为牛顿第一定律应用在习惯养成上而产生的新概念。简言之:
运动中的物体更倾向于保持运动状态。一旦开启某项任务,更简单的做法就是继续保持执行这个任务。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沃派博客-沃派网 编辑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www.bdice.cn/html/3294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