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递量疯长快递箱却普遍亏损 智能快递箱盈利点卡在哪儿?
2020年是中国邮政快递业屡破纪录的一年,而随着快递服务普及度越来越高,智能快递箱将在其中承担起更加重要的角色。不过,记者调查发现,快递的“最后一百米”仍不够顺畅,快递箱行业面临规模拓展受限、盈利空间狭窄等障碍。
专家表示,快递箱作为末端投递设施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属性,其准公共化具有可行性,建议加快顶层设计、制定具体指引,同时需要算好“精细账”,既能实现普及性的低价,又要保证市场主体发展的积极性。
末端配送遇“天花板”
国家邮政局在近日召开的2021年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出,进一步提升末端投递服务水平,2021年智能快递箱投递率达到10%以上、快递公共服务站数量达到11.5万个。
这一趋势的背后,是中国快递服务末端投递环节日益凸显的矛盾,核心是快递末端配送环节遭遇“天花板”。统计数据显示,近年来,我国快递业务维持高速增长,2020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833.6亿件,同比增长31.2%。
与此同时,上门揽投模式已经成为快递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。记者采访中发现,虽然几乎所有的电商和快递企业都向用户承诺提供门到门的服务,但快递上门揽投模式目前面临严重的用工短缺问题,用户、企业、社区利益不平衡问题正在加剧。
“快递服务末端必须进行变革。”圆通公司战略规划部高级总监周杨对记者表示,如果全部到门派送,每个快递员每天150个快递件已经是“天花板”,但是圆通快递件数量去年增长40%以上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整个快递行业绝对体量将更加庞大,人员受限导致的问题会更加突出。
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发布的《快递服务站:重构快递末端的困难群体就业增收新渠道》预测,相比目前,到2025年如果我国快递单量扩大一倍,将需要增加130万派件员才能完成上门投递任务。但是,快递终端从业人员数量有限、流动性大、快递员流失量大等问题,始终困扰着这一行业的发展。
在此背景下,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,鼓励快递末端配送设施建设,比如,上海市此前出台了《关于上海市推进住宅小区和商务楼宇智能末端配送设施(智能快件箱)建设的实施意见》《上海市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规范》,江苏省出台了《关于加快推进住宅区等邮政服务用房规划建设实施的指导意见》等。
国家邮政局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,2020年,全国智能快递柜组数将达75万,市场规模将近300亿元。
“跑马圈地”前景难料
虽然得到了政策层面的支持,但是经过几年发展的快递箱行业,如今仍面临着规模拓展受限、盈利空间狭窄等障碍,持续“跑马圈地”大规模发展的同时,能否实现“收支平衡、利润可期”仍不确定。
“过去几年实践下来,行业投入不少,智能快件箱保有量增长迅速,但是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仍不够理想,没有成长为末端揽送主渠道。”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欧阳俊对记者表示,完全市场竞争环境下,目前智能快件箱盈利空间相对有限。从调研结果来看,智能快件箱运营企业普遍亏损。
比如,丰巢作为智能快件箱的龙头企业,2020年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营收为3.34亿元,净亏损2.45亿元。分析人士认为,一方面,受到用户习惯和需求影响,智能快件箱使用效率存在“天花板”,边际收入增长困难;另一方面,智能快件箱运维的边际成本难以下降,目前,平均每组智能快件箱每年的预期运维成本为1.25万元左右,其中场地租金和电费支出占到将近一半,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盈利空间。
根据欧阳俊团队测算,2019年,全国共建有智能快件箱40.6万组,平均每天收取件0.44个。如果未来五年我国快递件总量再增加1倍,同时每个快递格每天收取件提升到0.58个,则全国需要新建智能快件箱160万组,才能承担30%的末端投递业务。这意味着,一个1000户3000人的小区(5至10栋居民楼),需要建104格智能快件箱7.5组,平均每栋楼(150户)1组。
要达到这一目标,仅靠市场主体的投入和完全竞争行为难以实现,尤其是地面和空间要求很难满足。一位快递箱行业人士告诉记者,国务院此前发布的《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》赋予了智能快件箱公共属性,提出将智能快件箱纳入公共服务设施相关规划,但由于缺乏具体规定,在执行层面,开发商和物业均没有设置快递柜的压力,却有借助强势地位收取场地费的冲动。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沃派博客-沃派网 编辑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www.bdice.cn/html/10030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