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求生存向实现个人价值过渡 小镇“零工经济”的变与困
新冠肺炎疫情之下,零工经济正在加速冲进县域市场。
打零工不仅是一些“打工人”赖以为生的手段,也是一些人增收的“副业刚需”。它的呈现方式日益多元,既有传统行业里的临时就业,也有互联网、共享经济时代的新职业,如网约车司机……
零工经济与传统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不同,工作时间和方式更为灵活,也更讲求供需双方的快速匹配。近日,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县域治理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《“清华-58同镇县域劳动力调查”报告》显示,疫情之下,31.7%的群体在疫情后开启了兼职之路。
同时,随着95后、00后进入就业市场,打零工的意义正在从谋生向实现个人价值过渡,推动县域零工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。
两代小镇零工:从求生存到谋价值
零工经济正在从“就业备胎”变得“大有可为”,成了稳就业和老百姓增收的重要渠道。2020年,我国零工经济有2亿人就业。
对经济也有明显的拉动作用。去年11月,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布的《互联网时代零工经济的发展现状、社会影响及其政策建议》报告估算,2019年,零工经济在我国GDP中的占比为2.64%,预计到2035年,零工经济在GDP中的占比将达6.82%,对GDP增量的贡献将达到13.26%。
县域零工是一个怎样的群体?2019年11月,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县域治理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《2019中国县域零工经济调查报告》对他们进行了画像:90%以上为中青年,女性零工占比超一半,学历在本科以下超过九成,主要从事互联网、生产劳动、技能服务等领域。
58同镇商业部研究经理张雅楠表示,当前,相较于发达国家,我国县域零工经济更偏向劳务共享,而非知识技能共享,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。
对于一些60后、70后来说,早年间,由于学历不高、专业技能不足,在家乡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,外出打零工更像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。年近60岁的老张打了大半辈子零工,为了赚钱,他先后辗转过东北、广东等多地的工厂和工地,直到近几年,在外面干不动了,才回了乡。
近来,一个发生在县城的奇怪现象是,一边是小镇人找工作难,另一边却是企业招工难。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副县长杨哲文指出,缺工长期束缚当地企业的发展。2020年5月以来,当地制造业复苏,外贸订单不断涌入,出现了较大的劳动力缺口。当前,新昌劳动力市场每个星期都在开放,其中七成招工方为制造业企业。
县域经济的崛起,为年轻人回乡灵活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其中,不乏一些高学历人才回乡打起了零工,引领着县域零工经济的新潮流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去年12月发的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(2020)》显示,有32个县(市)GDP超过千亿元。
一些年轻人在用打零工“养梦想”。95后男孩曾树(化名)追求的生活是自己创业,为此他准备了4年。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后,他就回家开了一间独立小店。平时,除了照看自己的小店,他也会去做一些兼职,来弥补小店的亏损。曾树表示,这样既平衡了工作和生活,还兼顾了亲情。现在,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并非个例。
零工与企业的期待
小镇零工经济的崛起为当地就业者带来了便利,也为企业节省了成本。然而,零工的劳动关系得不到保障、收益不稳定、福利待遇不足;企业管理难度增加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。
小镇青年王帅(化名)是一名90后,年纪不大的他已是工地上的老挖掘机司机。王帅说,自己虽然是个零工,却像一个上班族,冬天早七晚六,夏天早六晚六,年复一年,有时也会加班到凌晨两点,第二天早上7点继续干。最忙的时候一个月一天都没休过。
王帅前后历经几任老板,没有老板提过要与他签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,只说:“来跟我干吧”。说起签合同,王帅也担心自己被“套牢”。如果签了合同,就要提供“包年”服务,“一年365天都要‘待机’,除非老板没活儿了。”如果遇到急事儿,要自己花高价请好“替班”才能离开。
令王帅稍感欣慰的是,老板统一为大家购买了意外伤害险,据说保额有100万元,工地危险系数比较高,也算是多了一份保障。虽然他也希望有五险一金。
目前,老张考虑更多的是养老问题。以前,老张在广东打工时交过一两年社保,离开后就停掉了,因为超龄,他也没法补交。他表示,现在趁着能动的时候就多做点儿,子女们负担也不小。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沃派博客-沃派网 编辑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www.bdice.cn/html/10019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