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斯坦尼康的“女王” | 视频
作者/丘陵
做人难,做女人更难,做女摄影师更是难上加难。
邓璐,中国第一位女性斯坦尼康摄影师,想象中的她,应该是短发,粗犷,健步如飞。然而她和我们想象中的一样,也不一样。
镜头前的邓璐,穿着冲锋衣、牛仔裤,头发扎成了一个高高的马尾,言行举止都非常利索,眉眼清秀,笑起来透着一股北京大妞儿的飒爽之美。
说起为什么要做这行,邓璐有些不好意思,“千万别问我这个问题,会聊尬的。我们家传男不传女。”原来,邓璐出生在一个父辈都在影视圈的家庭,姥爷和爸爸,都是摄影师,妈妈是服装设计师,最开始的时候,家里希望男孩子都能继承姥爷和爸爸,去从事摄影行业,而女孩子就跟着妈妈做服装设计,所以当初考大学,邓璐学的也是服装设计这个专业,如果故事一直这么发展下去,如今她的名字可能会出现在影视片尾的服化道的名单里,而不是摄影师的名单里。
但是后来姥爷去世了,邓璐为了达成姥爷的遗愿,毅然选择转行做了摄影,“母亲就说姥爷就一个遗愿,觉得家里还是希望能够再有一个孩子能够继承他的事业。”
听起来成为女摄影师是父辈非常支持的结果,但即使有家庭传统的熏陶和铺垫,真正要在行业内立足依然很难。
如果只是操作普通的摄影机也许还好,可是邓璐挑战的却是难度很高,分量很重的斯坦尼康,别说是女孩了,就算是男性摄影师,也并不是谁都能端起的。在邓璐看来,摄影这个行业,想学好学精,就是得靠实战训练,自己既然做了摄影师,就应该掌握每种拍摄器材,所以21岁时,当别的同龄女孩还在商场里对着连衣裙流连忘返的时候,她就自己攒钱买了一套轻型的斯坦尼康稳定器每天训练操作。迄今为止,她端着各种型号的斯坦尼康拍摄,已经八年了。“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,得抓住每一个可以训练的机会去训练,磨练自己,你吃的苦越多,之后工作的时候,才会有非常好的应变状态。”
虽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,但并不意味着准备好了就能获得机会,在摄影师这个几乎是男性垄断的行业中,邓璐也难免遇到过一些对女性的误解。“国外的一个项目, 来中国补拍一段镜头,它是从出租车上下来一个长镜头,跟我叙述完了之后,我说OK没问题,但简历递过去,当天晚上就被刷下来了。对方给我的答案是,你是一个女生,我们需要找一个男的摄影师,因为这个镜头很长。”
遇到这样的事情,邓璐心里一方面多少会有些不服气,一方面却也感到无可奈何,这是影视行业的现状。“我们避免不了在这个社会上会有人你是女性而不愿意去用你,不要太在意这件事情,我觉得如果老天给你这个机会,天时地利人和,你又可以去做好,我觉得就是最大的一种运气。”后来,当邓璐拿出了自己担任了斯坦尼康员的作品《大象席地而坐》的时候,业内没有一个人不为她竖大拇指的。“最短镜头一分半,最长镜头12分钟,我也完成了。”
在一次机缘巧合下,邓璐跟著名的摄影师李屏宾先生一起合作了电影《相爱相亲》,“去之前他们跟我讲,李老师的机器是F65,我就提前试了一下,我发现这个机器简直不是一般的重,重到我当时那个臂都承受不了的重量。我就管一个朋友借了一个臂去练习拍摄,当时拍摄了一整天。”她的敬业和严谨,得到了李先生的认可,也让他们之后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,又一起拍摄了《后来的我们》和《在流放地》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李屏宾先生的摄影技术和做事态度也让邓璐受益匪浅。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沃派博客-沃派网 编辑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www.bdice.cn/cms/5973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