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味美式英雄是怎么变成超英“复联”的
毫无疑问,美式超级英雄的故事就是美国的神话故事,要说与其他国家的神话传说有什么不同,除了现今它在全球范围的恐怖影响力,大概是它诞生的最晚,载体也并非文字而是漫画。
1.
漫画诞生于20世纪初的纽约,跟传统的报纸比起来,算是那时候的新媒体。
在漫画诞生的前几十年,美国市面上正流行着从欧洲传过来的“低俗小说”,也叫“一分钱小说”,内容题材以“侦探悬疑神秘类”为主。花极少的钱便能得到刺激的阅读体验,这让它成了当时工薪阶级的消遣良方。
既然是为了追求刺激,那何不让它的阅读门槛变得更低?有人嗅到了其中的商机,在1934年,“侦探漫画公司(Detective Comics)”就此成立,漫画的内容题材从公司名上就可见一斑,跟小说差异不大,然而画面的表现形式无疑是一种讲故事的新语法,它天生就适合讲述科幻的、不现实的故事。
在美国的1938年,正是经济大萧条时期,股市大熊,失业率极高,每个人的日子都不好过。年轻的犹太裔漫画家乔·舒斯特跟同样画漫画的美国朋友杰里·西格尔诉苦,自己身在异乡,还穷困潦倒,画点漫画呢,老是被退稿,如果有某种“神”的庇佑,那该有多好。
远古的宗教神明自然救不了近火,随着现代化工业科技的发展,古代神明几乎已经被驱魅消解,那怎么办,不如自己创造一个现代的救世主,既是精神上的慰藉,还可以投稿混口饭吃。
于是,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了一个外星移民,这就是超人。他高大帅气,本领高强,打击各种犯罪且不图回报。同时超人又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神,他有一个人类的寄养家庭,人类的情感,日常是位有侦探属性的记者,穿着西装上班,仿佛就是人行道中的某一位。这个形象立马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。
不仅在于内裤外穿这一形象特别成功,作为漫画,《超人》的每一篇故事都曲折离奇,不说对时人的精神意义,至少也是个成功的原创IP。
也真巧,远在太平洋这一边的通商口岸上海,在这时候其实也出现了漫画。由《申报》出版的新闻连环画《点石斋画报》,就会以漫画的形式展现“时事新知,奇闻果报”,一经推出,大受欢迎。
之后天津和广州的出版社纷纷效仿,《时事画报》《醒俗画报》接连诞生。只是,漫画形式虽逐渐普及,但原创漫画故事却很少见,最多的是把前人经典画成漫画,例如上海文艺书局出版的《〈三国演义〉全图》。
叶浅予曾在1929年开始了漫画《王先生》的连载,但主角王先生才不是什么超级英雄,他是一个普通的上海男人,没有超能力,腾挪在一幕幕的生活场景当中。
2.
美国的漫画公司尝到了超级英雄类型漫画的甜头,自然是将造英雄的阀门大开。
蝙蝠侠也在1939年于超人之后,诞生在了漫画上。同样是打击犯罪,但蝙蝠侠不像大超那样有超能力,他靠的是强健的体魄,聪明的头脑,以及用不完的钱。而《蝙蝠侠》在某种程度上也更像是犯罪侦探类的漫画,他所诉诸的信条,是用双手来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这也和美国的时代大背景所契合。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是大搞基础建设,修桥修路修大坝,想从经济萧条的危机中走出来,还是得靠自己的双手,你看,蝙蝠侠不一样是靠自己作为常人的双手。
在之后的好几年,也不断有更多超级英雄的形象推出,诸如绿灯侠、闪电侠,漫威的海之王子纳摩、霹雳火等等,但人们用以区别他们的,更多是拥有超能力的不同,在精神意义层面,两大主流英雄,始终是超人以及蝙蝠侠。
直至二战开始,社会背景的大变革,给了全新概念的超级英雄以空间。这次同样是两位年轻的漫画家,杰克·科比与乔·西蒙携手创作出了“美国队长”这一形象。1941年3月,在美国队长的漫画创刊号上,穿着星条紧身衣的队长,只身在敌营中用拳头痛锤希特勒。
此时的欧洲已经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,美国隔岸观战但疑虑重重,“美国队长”漫画书像热蛋糕一样传播开来,第一期销售量即超过百万份,这也侧面反映了民间对纳粹的情绪。并且在这一次,这位超级英雄打破了国界,以反法西斯的正义光环站上了世界的舞台,似乎昭示,超级英雄不单属于美国,更属于全人类。
沿着历史发展,美国参加了二战,男的都出去打仗了,留下的女性成了国内生产工作的主力军。社会状况如此,女性英雄自然也应运而生。神奇女侠戴安娜公主,性格善良又不畏战争和暴力,在最初的故事里,她的任务便是代表女性暴打轴心国。
3.
踩在时代的脉络上进行人物塑造,在不断被正反例印证的过程中,成为了一条超级英雄的创作法则。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沃派博客-沃派网 编辑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www.bdice.cn/cms/55317.html